CN EN

J9九游「中国入口」真人游戏第一品牌

J9九游展览预告 刻舟者的不系之舟——将雕塑作为方法
作者:小编 日期:2024-05-20 11:37:52 点击数: 

  “刻舟者的不系之舟将雕塑作为方法”四人雕塑群展将于2024年5月18日在壹美美术馆一楼展厅开展。展览由程辰策展,孙振华先生担任学术主持,参展九游J9 网站艺术家分别为李展、占研、王朝勇、张有魁。此次展览以“不系之舟”为意象,指雕塑家了无挂碍、潜心于雕塑工作的境界;“将雕塑作为方法”则指向对雕塑本体的关注,以及雕塑家基于体认的工作方法和生命经验。

  四位雕塑家有着风格各异、自成气候的艺术语言。李展在虚空中游神赋思,肃静简约中透露出对物质存在的形而上的思考;占研以工业化的材料和工艺,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理性的冷峻与玄妙;王朝勇的作品有着一种质朴的民间意味和拙雅的自然气息,斧凿遗痕,清木留香;张有魁以富有想象力的形象思辨,在多种媒材之间自由切换,巧妙地置换和挪用文化符号。雕塑作为方法,连接了不同的想法、经验,传递了象征性、文化性与社会性的信息,还成为了雕塑家个人生命的延伸和体现。

J9九游展览预告 刻舟者的不系之舟——将雕塑作为方法(图1)

  如果用最直白、最简单的语言来解读“刻舟者的不系之舟将雕塑作为方法”展览中的四位雕塑家,那就是:经验与表达。

  J9九游网页

  艺术首先基于个人的经验:个人生命中的种种际遇,生长环境、教育背景,喜好欢欣、痛苦哀愁诸如此类。

  每个人都有生活经验,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在从事艺术创作呢?这是因为,所谓艺术创作,需要有对自己生活经验的认知能力和转化的冲动,只有那些对“艺术”的形成具有特别意义的深刻经验,才成超越一般经验而成为艺术经验。

  如果拿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作比,艺术家始终面对和表达个人经验,而历史学家则侧重于面对和表达集体和共同的经验。当我们把李展、占研、王朝勇、张有魁四个雕塑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的时候,确实可以归纳出一些属于他们的共同东西,但这个工作可能更是艺术史、艺术理论所要做的,对于展览,站在现场,观众们更需要的是回到他们的个人经验中,面对作品,用我们的个人经验来接近、感受、分享;和他们共情、对话。

  事实上,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和观众的个人经验无法凭空相遇,必须要借助媒介,借助物质形体、空间材料作为载体才能传达出来,这就涉及到了表达。

  世界上有无数种表达,这四个雕塑家的表达有他们相对的范围,这就是“雕塑”。展览名称中,“用雕塑作为方法”,就是将雕塑作为一种途径,一种手段,一种沟通和传达的方式。如果流行的说法讲“人人都是艺术家”,那么这个展览强调的是,四个雕塑家不是“人人”,而是专业雕塑家。

  策展人为什么选择这四个雕塑家?最直接的理由,是否可以说,这是四位是非常注重表达,也善于表达的艺术家。在同时代雕塑家中间,他们的表达具有较高的专业门坎和技术难度;他们的创作方法论,他们的空间思维方式、形态方式、材料方式和呈现方式具有十分突出的个性特点,具有创新性的个人面貌,具有难以替代的唯一性。

  策展人的这种选择在今天当代雕塑创作的情景中,无疑是具有针对性的。当观念可能遮蔽语言,当思想可能忽略形体,当灵光一现可能替代手工劳作的时候,用什么样的表达来呈现个人经验?或许是展览提请观众所要注意的问题。

  经验和表达,是一个互为因果,相互倚重的闭环:个人经验离不开有效的个性化表达,否则个人经验很难具有艺术感染力;那么个性化表达的能力来自哪里?这又回到了个人经验。

  将这四位各有绝活的雕塑家聚集在一起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策展人将雕塑家比喻为刻舟者,那么“刻舟者的不系之舟”会把我们带到哪里?循着经验与表达的思路,每个观众不妨自己去寻找答案。

  雕塑以物为本体,将空间性、时间性、身体性、材料性的复杂共振带入在场;将雕塑作为方法,不仅是关于雕塑的一个命题,更融入了雕塑家的人生维度,是其生命时间的物质载体、身体行动的具身显现。若把雕塑家称作刻舟者,“刻”是其最本体、朴素的动作,“舟”则是其生命之承载。青春意气时,乘舟而行,剑坠于水,遽契其舟。最初只见得身外之剑,剑落欲寻而刻舟。后来渐而发现,宝剑已遁入幽幽潭水,营营凿凿的苦力却真实不虚:原来刻的不是外在的舟,而是承载着自己的舟;自己的面貌早已因舟的改变而塑造,所刻之舟也成了自己生命的写照。本次展览选取了四位青年雕塑家,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雕刻时光,在生命之河中留下痕迹。与他们各具风貌的作品相遇,见舟如面。

  李展的雕塑作品是一个个简约的实体,它们有着粗朴素雅的质感,其平滑起伏的外表似乎脱胎于虚空中的勾勒。李展的雕塑形体是由内向外的“力”与由外向内的“力”交会而成的界面,运生出似实似虚的、内外游走的空间形体。雕塑是真实的物质实体,是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,当它的存在空间与观者的生存空间产生交叠,便会呈现出雕塑本体的力量。这些雕塑不是结构,不是技巧,也不是现实之物的对应,它们不再摹仿所见之物,而只是“使其可见”借动物与器物形象,实则是存在状态的游骋、流转,是事物起源之纯粹化。

  占研的作品具有机械化的严谨和精妙,散发着工业时代冷峻而梦幻的气息。齿轮咬合转动,精密地运转以对应天象人文;皮尺紧绷排列,在金属的框架结构中穿梭隐现。这种高度理性的机械结构,在专注与克制中又充满令人眼花缭乱的细节,似乎显示了人类思维的内在规律。占研不止步于此,他用这种人的理性尺度丈量天文地理,尝试将自然与人文以艺术的语言统合于他的人造装置之中,于是,星宿、地图、标本、字符被置于仪盘透镜下。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什物与符号,隐讳地指涉了天体运行、四季交替等等复杂表象背后极简的原理。占研创造的是一种通灵的机器,既是迷宫,又是谜语。借由机械的外观和高度抽象化的概略符号,他将真正想说的话隐藏其间。

  王朝勇专做木雕,躬行凿刻,与木头建立起越来越深厚的联结。这是一种纯手工的劳作,是身体的体验与思考和出于直觉的从简,使用眼与手、召唤心与物,无视现代技术为了效率而对自然进行的逼促,与集置生产的现代逻辑逆向而行。他的作品自成气候,粗朴简练,品性自然,保留了木料原本的粗糙质感。它们适宜以复数或群组的形式存在,木与木之间发生着交往联复的对话,形成精神体的共同站立,构成某种幽微的叙事性。它们在雕塑家的劳作中自然回归,质朴中绽出触动人心的亮光。

  张有魁的作品介乎雕塑、装置与器物之间,他创造性地使用多种媒材,将丰富的语义在同一场景中并置,呼应社会历史与日常现实。他采用泥塑、纸浆、木料,甚至琉璃、快递袋等多样化的媒介材料进行改造,这些材料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社会生产与历史经验的信息,能够唤起人们跨领域、多感官的共鸣。在此基础上,他巧妙地在显性的层面将文化符号的表征串联起来,形成意外而合理的错置,传达出全新的意义。凭借着观众的参与性和阐释的开放性,对社会历史惯例的敏锐意识,以及带有泥土气息的艺术智性,张有魁的作品总是给我们带来具有穿透力的惊喜与新意。

  雕塑作为方法,早已不为求剑,而成了生活的修行。刻舟者任其不系之舟漂泊不定、了无羁绊,只沉浸在忘我的工作中,宵衣旰食、栉风沐雨。恍然抬头,已隔三秋,环顾四周,景色嫣然。愈刻舟,愈觉当初所寻之剑的次要,倒是舟行所至的景色弥新,方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一叶扁舟,一则作品,成了雕塑家劳作与沉思的真切写照,也成了他们的生命故事与人生寄寓。

J9九游展览预告 刻舟者的不系之舟——将雕塑作为方法(图2)

  1983生于山东济南;2008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一工作室,获学士学位;2013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,获硕士学位;201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,获博士学位;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一工作室,副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

J9九游展览预告 刻舟者的不系之舟——将雕塑作为方法(图3)

  1984年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,2010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,获学士学位,201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,获硕士学位,现生活工作于广州。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讲师,中国雕塑学会会员,国际动态艺术协会中国分会会员。

J9九游展览预告 刻舟者的不系之舟——将雕塑作为方法(图4)

  男,汉族,1986年生,山东聊城人。2012年6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,获学士学位。2017年6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,获硕士学位。2022年6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,获美术学博士学位。2017年11月-2019年7月工作于广西师范大学,2023年5月至今工作于天津美术学院。

J9九游展览预告 刻舟者的不系之舟——将雕塑作为方法(图5)

  张有魁,1987年出生于山西介休,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,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,中国雕塑学会理事,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,第十届明天雕塑奖初评评委。作品曾获第四届、第七届明天雕塑奖;第九届曾竹韶雕塑奖学金大奖;第四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佳作奖;第四届台湾丽宝国际雕塑双年展佳作奖等奖项。2019举办双个展“再生之环”张有魁、金善珍作品展并于昆明、北京展出,2020发起凿山公共艺术创作。作品被中国雕塑博物馆、山东美术馆、海澜美术馆、罗中立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。

J9九游展览预告 刻舟者的不系之舟——将雕塑作为方法(图6)

  孙振华,曾在文学、美学、美术史专业学习,1989年获中国美院博士学位。专业领域为雕塑理论及历史、公共艺术的理论及实践、当代艺术批评。著有《生命神祇时空雕塑文化论》、《中国古代雕塑史》、《中国当代雕塑史》、《公共艺术时代》等著作二十部。现为中国雕塑协会秘书长、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、湖北美术学院、四川美术学院、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。

J9九游展览预告 刻舟者的不系之舟——将雕塑作为方法(图7)

  程辰,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、实验雕塑方向工作室主任。壹美美术馆艺术总监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。中央美术学院博士。